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,要运用好市场机制,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和社会组织作用,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,共同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壮大。
近年来,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。据民政部、全国老龄办披露的最新数据,截至2022年末,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.8亿人,占总人口比例升至19.8%。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,既利当前又惠长远。
近几年,我国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,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,银发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。金融机构也在加速推进养老金融。一方面,头部金融机构受托管理、主动管理的养老资金规模持续增长,另一方面,不同金融机构推出了各类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。
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包括三大支柱——基本养老保险、企业年金及职业年金、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市场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。当前,第一支柱基本健全,第二支柱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,第三支柱仍是短板。在笔者看来,金融机构在养老金融领域发力,才能实现消费者、金融机构、资本市场的多方共赢。
金融机构应从三个维度着手,加速推进养老金融发展。
其一,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养老产品和服务。目前,保险公司推出的养老产品基本覆盖了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,而银行、基金、信托等金融机构近年来也在持续发力第三支柱。整体来看,金融机构推出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短板:创新不足;个别创新型产品叫好不叫座;税收优惠力度难以打动消费者;部分产品条款冗长、晦涩难懂;缺乏流动性等。因此,一方面,金融机构仍需对症下药,找到消费者痛点,推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;另一方面,相关部门仍需从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对养老金融的支持力度,促进养老金融发展。
其二,打理好养老资金。保险公司、基金公司等机构,既要实现养老资金的保值,更要实现增值。近年来,一些养老保险公司的企业年金保费规模持续增长,一个重要原因是,这些年金产品提供了稳定、较高的投资回报率。与此相反,近两年,一些养老基金等产品提供的投资回报乏善可陈,部分甚至出现亏损,削弱了居民购买养老产品的积极性。通常而言,养老金融产品的封闭期较长,需要更高的投资收益以弥补资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,因此,金融机构要在投研能力方面持续加力,实现产品端与投资端双轮驱动,唯有投资端做强,产品端才能做大。
其三,加大养老产业投资。养老产业投资需要金融机构发挥资金融通作用,通过债权、股权等方式输送长期资金。养老产业前期资金需求大,项目运作周期较长,盈利能力不确定性较大,金融机构会面临短期业绩压力与长盈利周期的矛盾。面对这一难题,由于险资负债久期较长,部分险企已探索出一条养老产业的投资之路,比如近年来的养老社区。但对银行、私募基金等机构而言,前述难点依然存在。因此,一方面,不同金融机构仍需探索适合的投资模式,如通过养老地产证券化等方式加大投资力度等;另一方面,相关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推动养老产业ppp模式,为金融机构投资养老产业提供更多便利。
总之,推动养老金融发展,既有利于金融机构拓展新的发展动能,也有利于为资本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,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福祉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