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北京车展后,车企们并没有松懈,而是选择第一时间发出了4月份的销量成绩单。
理想“以价换量”的策略初见成效,而问界却深陷“追尾门”风波痛失榜首,新晋选手小米也交出了自己的首份成绩单,小鹏和哪吒却依旧掉队……
不难看出,4月份新势力之间的竞争,依旧精彩。
01理想反超问界,小米首度交卷
在连续三个月失守销量冠军宝座的情况下,理想终于在4月份成功翻身,反超问界,重登榜首。数据显示,理想汽车4月份交付25787辆。
事实上,4月份的理想动作频频。之前的mega风波让理想狠狠摔上一跤,但理想内部也迅速作出了调整。不仅在内部信中进行了反思,4月份也进行了全系官降。同时,理想l6也于4月18日正式上市。
不过好在l6的反响还不错,上市72小时,累计订单突破1万辆。而在4月18日至5月5日首销期内,理想l6累计订单也已超过了41000辆。后续随着理想l6的陆续交付,这款25万级的车型想必也能对理想之后的销量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。
但尽管此次理想销量超越问界重回榜首,其4月份的销量却环比3月份下降了三千多辆。而理想今年的年销量目标为80万辆,但目前仅交付了106187辆,仅完成了年目标的13.27%。这也意味着,理想接下来平均每个月要交付八万多辆车才能实现年目标。而以理想目前的产品矩阵以及现阶段交付情况来看,恐怕是很难实现了。
与理想一样,问界4月份销量也出现了下滑。
数据显示,问界4月份共交付新车24287辆,其中问界m9交付13391辆,成功拿下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top。反观问界m7,销量腰斩,仅交付10896辆。
因此,问界也以一千多辆的差距被理想超越,仅次销量榜第二。有意思的是,华为此次公布月销量,是将问界与智界整合在一起,首次以鸿蒙智行公布销量数据。所以从数据上来看,鸿蒙智行全系共交付29632辆,是超越理想的。
销量腰斩,与冠军宝座失之交臂,对问界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打击。再加上近段时间发生的问界m7“追尾门”风波 ,确实也可能对问界的品牌形象以及销量产生一定的影响。由此来看,问界品牌5月份的销量数据,着实令人堪忧。
除此之外,华为的老对手小米也是首次现身于月销量榜中,并交出了第一份销量成绩单。
数据显示,从4月3日首次交付起,小米汽车整个4月份共交付了新车7058辆,同时小米su7也超越了智界s7 4546辆的成绩。这个成绩对于一个新品牌的第一辆车来说,已经算很出色了。
另外更夸张的是,截止4月30日,小米su7的锁单量竟高达88063辆。小米汽车今年想突破年销量10万辆,估计也只是产能的问题了。
自从小米入局以来,“雷军效应”让众多车企见识了小米汽车的强大。在接下来的竞争中,小米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对手。
02蔚来零跑增势喜人,小鹏哪吒掉队
相比起理想和问界的销量下跌,蔚来汽车这边却截然不同。4月份,蔚来交付新车15620辆,同比增长134.6%,环比增长31.6%,排名第三。
事实上,蔚来4月份通过baas月租费下调以及0首付购车方案等促销手段来刺激市场,在一定程度上对销量也有提振作用。更重要的是,蔚来的第二品牌乐道也将在5月份发布。旗下首款量产车型乐道l60也将上市,售价或在20万-30万元间。
目前蔚来的产品线几乎全满,而乐道亲民的价格不出意外也会成为蔚来走量的品牌,可见其身上担子之重。
与蔚来同样呈现增长趋势的还有零跑。4月份零跑共交付15005辆,其中c11、c10两款车型合计交付突破1万辆。而北京车展期间推出的c16,预售24小时订单量也接近1.2万辆。
一直以来零跑就坚持性价比路线,而这也确实给零跑带来了不错的销量成绩。
相比起蔚来和零跑的“涨势喜人”,小鹏和哪吒则掉队得非常明显。
小鹏4月份共交付9393台新车,销量依旧难破万辆大关。其实在今年的开工内部信中,何小鹏也提到如何让小鹏g6、g9、p7i、x9等主力产品保持市场活力,是其现阶段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。
尽管小鹏x9上市后反响不错,但说到底mpv注定成为不了走量车型,扛不起小鹏的销量大旗。
但如此频繁的降价似乎也拯救不了小鹏的销量困局,可能还会适得其反,让消费者逐渐失去对品牌的信任以及耐心。
而另一边和零跑同样走性价比路线的哪吒,市场口碑却截然不同。
4月份哪吒交付新车9017辆,而4月22日上市的新车哪吒l目前订单已经突破15000辆,新车将在5月份开始大批量交付。
此前,哪吒汽车曾被大股东周鸿祎吐槽其命名、营销、规划都有问题,而近日哪吒也在网络上公开征求大家意见是否“更名”,但最终投票结果是不更名。
就哪吒现状而言,更名的作用其实并不大,而在越来越卷的价格战环境下,哪吒l畅销的现象也可能是假象。或许真像周鸿祎所吐槽的“不懂营销,只会自嗨”一样,哪吒真的得在营销体系上加大力度跟进,这才是哪吒最大的短板。
03流量≠销量
其实从今年开始,车企们的竞争意识愈演愈烈,价格战力度也越发大了。但进入4月份,大家在打价格战之余,还打起了流量战,北京车展尤为明显。
但其实在车展前,这场流量战就已经悄然来袭。
大力仑的一句长城炮让长城汽车市值暴涨170亿,还有越来越多的车企一把手从幕后走向台前,车企大佬们心照不宣,似乎都找到了流量密码。
而在北京车展期间,这场流量狂欢盛宴更加疯狂。大家不再关注哪个展台发布了哪台新车,而是“流量为王”。
而自带流量光环的雷军,无论去到那个展台参观,都会被老总亲自接待,讲解车型亮点等。毕竟雷军所到之处,皆是流量。尽管这泼天的富贵稍显短暂,但谁又不想接呢?
很显然,不少车企高管都达成了共识,要向小米学习,要学会拥抱流量。
但在这巨大的流量浪潮下,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过,这转瞬即逝的流量,到底能带来什么?
诚然,在新能源时代下,如果单纯论产品技术确实很难让车企脱颖而出,流量的加持无可厚非。但归根结底,汽车的本质无非是产品、技术、服务,至于那看得见摸不着的流量,根本无法支撑一个企业长久地生存下去。
换句话说,流量并不等于销量。想要在这场淘汰赛中继续存活,专注于产品本身,合理地从营销等多角度去提升产品的价值,才可能打赢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